在美国大学的学习体验中,专业只是比较小的一部分——学生可能有一半以上的时间花在课业之外(比如社团活动、实习、科研等),而课业之内,专业课也很少超过二分之一。
这么算来,专业可能只占到本科学习体验的四分之一,那么剩下的四分之三,我们如何来考虑呢?
知名度
不管是本科期间找实习,还是毕业之后找工作,学校的名气都有很大的价值:不是我们肤浅,只是很难要求所有人都认认真真仔仔细细了解你的具体情况,因此大家需要一个标签来认识你,毕业院校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那我们如何评估一所学校的知名度呢?
首先,综合排名可以作为知名度的初步指标:一方面综合排名中考虑到学界内部同行评价,另一方面排名是很多人了解大学的一个途径,排名高了就更容易被人了解。
其次,学校的规模越大,往往校友越多,知名度可能就会更高:就比如说理工类的伦斯勒理工排名显着超过普渡大学,但是恐怕听说过后者的人要多一些,因为普渡的校友更多,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就的机会也就更多。
最后,要考虑每个学校在不同行业的知名度:比如在科技界,卡内基梅隆的知名度绝不亚于斯坦福,但是在投资银行和管理咨询公司中,卡内基梅隆的知名度也可能就要低一些。
位置
学校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很多因素,而这些因素和大学是绑定的,毕竟大学的地理位置是固定的,选择了某所大学,就选了和大学所在地点。
首先,大学所在的城市(很多时候称为小镇或村庄可能更为合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求职机会和实习机会。大城市很可能更有优势:比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和南加大 USC 在全美范围内可能不算是最顶尖的学校,但在洛杉矶是当之无愧的最好大学,所以这两所大学的学生基本不愁实习和就业机会。
当然,很多地理位置相对弱一些的学校可以通过校友网络和“校招”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大城市依然会提供更多样的经历和机会。
其次,美国各地政策法规在某些领域不尽相同,文化风俗更是有显着差别,这些对于四年的学习和生活还是会有一些影响。 最后,美国各地的气候差异很大,西岸往往四季温暖,而东岸大多四季分明,尤其是在东北部(比如麻省、康州、纽约州、宾州、新泽西州等)有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一年中可能有接近一半的时间有积雪,但夏天并不凉快。如果要有四年快乐的大学生活,我觉得首先要考虑到你所适应的气候。
氛围
就我所了解的情况,所有大学都气氛友好,绝大多数学生、老师和工作人员都很友善,学校对于各类恶性事件也都有完善的防御措施和惩治流程。从这个角度来说,并没有特别不好的选择,但是大学之间还是有所不同的。
比如,不同学校对于大学教育的目标认识有所不同:大学究竟是职业准备(“入世”)还是学术追求(“出世”)。
这两者当然不矛盾,而且很多大学其实是在两者之间的,但是有些学校确实会有一定的倾向性——比如同样在芝加哥的两所大学中,西北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就是知名的“入世”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实用技能和职业发展,而芝加哥大学 University of Chicago 就是注明的“出世”学校,提供大量的学术资源,但是可能难度要求也很高。
专业
前面说到,专业 major 不是选校时最主要的考虑因素,但很明显这也应该作为考虑因素之一,尤其是如果你已经基本明确你想要读什么专业了。
我认为最值得参考的数据就是大学中每个专业的毕业人数:毕业人数越多,占到总人数的比重越大,这一专业的综合情况(包括学校的教学情况和专业本身的发展潜力)就越好。在美国本科中,每个人选择专业的自由度是非常大的,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可以自由切换和选择专业,因此实际在校的学生在选择自己的专业时,实际上是在用实际行动为这个专业投票——读的人越多,投票的人就越多,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名校大学生总体上是在充分了解各方面情况之后做出了慎重选择。有少数例外的专业是不能转入或很难专业的,比如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但这不影响我们的推理,因为学生们在申请时就知道不能转入,因此会在申请时就选择这样的专业。